記者4月8日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,我省不斷探索“非遺+扶貧”模式,以傳統(tǒng)工藝為重點,依托各類非遺項目,支持貧困縣建立特色鮮明、示范帶頭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(yè)工坊。
為進一步發(fā)揮非遺在助力脫貧攻堅和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中的作用,省文化和旅游廳依托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,以非遺工坊為重點,開展針對貧困縣的培訓,幫助當地傳承人群提高技藝水平。組織具有較強工作能力、帶動作用和參與積極性的非遺傳承人、研培學員,參與各類交流、展示、傳播活動,提升保護傳承能力和社會影響力,從非遺傳承人、研培學員中遴選培育貧困村創(chuàng)業(yè)致富帶頭人,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。組織專家、高校教師、非遺傳承人到非遺工坊所在地開展講習、交流、研討等活動,幫助非遺工坊對產品進行再設計和改造提升,提高產品工藝,形成進一步滿足社會需求、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。此外,省文化和旅游廳支持非遺工坊充分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和各類商場,線上線下展示和銷售產品;選調非遺工坊產品參加各類展會、進入旅游景區(qū),進行展示展銷。
據悉,省文化和旅游廳已向文化和旅游部申報建設阜南縣天億黃崗柳編、萬家和柳編以及潛山市王河舒席等3個非遺工坊,并申請資金支持,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22家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7名。
信息來源:中安在線